香囊又稱錦囊、香包、香纓、佩幃、容臭、荷包、絀絀。光看這豐富的別稱,就不難想象它是個多么有故事的物件兒。
送香囊,真心所容
現代人一想起香囊,馬上會聯想起影視劇中的定情物。戀人之間常常把自己的思念之情裝在其中相互贈送,含蓄而優美。在傳統的香囊圖案中常有荷葉、游魚的花樣,魚喻男,蓮喻女。大家小時候都背過的那首古詩:“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就是一首愛情詩。
其實,香囊原是古代漢族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是漢族傳統文化的遺存。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從《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的論述來看,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可見,香囊中裝載的還有對父母長輩的親情之愛。
戴香囊,健康所期
我國古代的大部分地區有燒艾除蟲避穢、佩蘭作枕以清醒頭腦的傳統,并由此逐漸轉化發展成后來的香囊。在屈原的《離騷》中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句子,扈即披,紉乃連綴,佩即“佩幃”也含佩帶之意;江離、芷、秋蘭均為香草。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
古代的香囊是用來提神的,裝有多種芳香中草藥研成的細末,也有用香料來做的,具有安神鎮靜,防蚊蟲叮咬,凈化心緒等作用。中醫用的中藥香囊源自中醫外治療法里的“衣冠療法”,療效可上達巔頂,下及涌泉。所以在夏初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藥制成香袋掛在孩子們的胸前、衣襟和肩衣上以治未病。
如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就提及“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還有“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這些隨身攜帶的香囊,如按內容物演變劃分:有吸汗的蚌粉;預防疫毒的蒼術、霍香、艾葉、吳朱萸;安神的辰砂、琥珀;淡香四溢、避穢化濁的檀香、陳皮、佩蘭、砂仁、菖蒲;驅蚊辟蟲的雄黃、冰片、白芷、霍香、羌活、獨活、丁香、薰衣草、香樟;芳香避穢的山萘、蒼術、細辛、冰片、香草、蘭草、零陵香、排香草等等。總之,這類藥物都氣味清香、持久,對細菌、病毒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從而達到辟邪除瘟的目的。
現代研究認為,中藥香囊里中草藥濃郁的香味散發,會在人體周圍形成高濃度的小環境,而中藥成分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能夠興奮神經系統,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抑制多種致病菌生長,還可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同時,藥物氣味分子被人體吸收以后,還可以促進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從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強食欲。
筆者在此介紹一個配方:
取菖蒲一分(約0.3克)、雄黃一分、朱砂一分、白芷兩分、川芎一分、細辛一分、排香草兩分、山奈一分、艾絨三分、藁本一分、檀香一分等共為細粉。再將粉末分成兩三份,襯于棉絮,用綢緞或絹帛做成各種形狀的香囊,綴以彩線流蘇、琉璃珍珠,佩在胸前,則香氣撲鼻,既能取藥物芳香避穢、驅蚊蟲,又能開竅提神、預防痱子及時疫流感。
可以說,掛香囊求健康既適合兒童也適應于成人,小孩可以取其輕輕宣發之氣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可謂“香囊治病無處不在”。對于成人而言,由于香囊多懸掛于胸前和腰間,對于任脈和帶脈的淤阻能起到直接的疏通作用,對于臨床常見的頭痛、鼻炎、咳嗽、哮喘、胃腸道疾病以及宮寒不孕、陽痿等疾病有著明顯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生活中,我們可將玉屏風加徐長卿、藁本、薄荷納入香囊佩戴,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預防外感、蕁麻疹、哮喘等疾病。用艾葉、丁香、桂枝、細辛、烏藥、椒目做成香囊置于肚臍周圍,對女性的虛寒型痛經和男子的前列腺疾病也一定治療作用。
就香囊的組方而言,也要遵循中醫學三因治宜的基本原則。從地域上說,我國的東南沿海一帶氣候潮濕,疫戾之氣多見,香囊的配伍原則應當以芳香避穢、燥濕殺蟲的藿香、丁香、蒼術、細辛、山奈為主;而我國的西北地區則多見風高物燥的氣候,香囊的配伍則以薰衣草、茉莉、代代花、菖蒲、荊芥、艾葉、檀香等相對比較溫潤的藥物為主。
對于疾病而言,如治療鼻炎則以木筆花、細辛、川芎、白芷、鵝不食草等芳香開竅的藥物為多,臨床再根據風寒、風熱的不同,配伍麻、桂、桑、菊。對于中老年人常見的胸痹,我們則可以仿救心丸方義,側重于芳香開竅、宣痹止疼的麝香、蘇合香、細辛、菖蒲、冰片等藥物來達到治療目的。此外,用靈仙、細辛、川芎、白芷等作囊置履中,對于跟骨刺亦效果明顯。如此治法不勝枚舉,值得推廣。
但是,因為香囊所應用的都是芳香走竄類的藥物,在臨床運用時應避免性燥味烈的副作用,藥味不宜過濃,不要零距離聞香,應適量懸掛、佩戴香囊,讓香味自然散發開來為最佳,不可久聞,以免損傷鼻腔黏膜。過敏體質者應謹慎選擇應用,體質虛弱者應選用氣味比較薄弱的藥物,孕婦不可佩戴,應避免藥味濃烈造成宮縮引起流產或早產。(文:馬鑫)
做香囊,靜美所受
唐明皇李隆基曾寫過一首五言詩《端午》,雖是在懷念屈子,但也描繪了當時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在這首彌漫著梅香、酒香、花香的端午詩中,沒有看到人們驅趕蟲獸的張力,反倒是一派寧靜祥和的文人之美;再仔細品讀,梅子、木槿、蘆花這些字眼紛紛跳到眼前。原來在古人的生活中,時常會點綴著亦香亦藥的素材,居有香,行佩(香)囊,芳香辟穢,開竅醒神。
今人雖沒有了古人的風雅,但在端午時節,若能做上一只香囊敬拜天地能量,驅邪避毒,關愛家人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一直對三角形情有獨鐘,因為那是一種穩固的形式,看南懷瑾先生的書,有寫若是嚴格按照埃及金字塔的比例做一三角小帽戴于頭頂,會有助打坐入靜。
說做就做,大家不妨隨著我一起,一試身手。
第一步,尋一塊自己喜愛的棉布,畫一個12cm的等邊三角形,并留出1cm左右的縫份。
第二步,先折疊三角形的外邊,然后用熨斗按劃線熨燙,以便于縫制。
第三步,會畫畫的朋友可發揮創作,用丙烯或者紡織顏料均可,畫下自己心儀的圖案,我在這里畫下了兩朵暗香浮動的白蓮。
第四步,將其中的兩個角對齊,由上至下用鎖邊針法縫制。
第五步,縫完一條邊后,把剩下的一個角折回,使三角形的三個角匯集成一點,然后一樣的方法縫第二條邊。
第六步,縫最后一條邊時加入細繩,縫制三分之一處左右放入配好的香料包,我會在香料包填充不滿的地方加進柔軟的填充物,比如端午節,正好放些艾絨進去。
至此,一只精巧而有著濃郁文人氣息的香囊便做好了。隨意掛于合適處,便會生出一份淡然的心情,若再琴茶共賞,豈不美哉!
贊美生命 共筑城市
2002-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