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 人生 生命 人性 動物性
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是由具體的“人”來體現(xiàn)。 要認識“人”,首先要了解“人”的兩個基本屬性,即人的動物屬性和社會屬性。 動物屬性:從自然界的角度看, 人的生理壽命是短暫的,而且在生命周期內(nèi)還具有動物的屬性。也有些人稱它為“動物性”或“獸性”。(這里不同于社會意義的獸性一詞) 社會屬性:從社會學的角度看, “人”的生命又是經(jīng)過社會化的、不斷延續(xù),無窮無盡,周而復始的。人們又把他定義為“人性”。 人是“動物性”和“人性”的結合體。 人生表演的精彩程度和成功與否,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如何克服“動物性”和如何張揚“人性”。(參考閱讀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復活》等) 人是高級動物,是經(jīng)過社會化了的高級動物。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擔當?shù)氖亲匀唤绲纳永m(xù)功能;其次才是社會化功能,即接受啟蒙、不斷社會化、完成社會化過程。前者是人的自然責任;后者是社會化的人生,即我們平常講的所謂“人生”問題。 你認為人生可分三個階段,其實遠遠不止三個階段。按照孔子的說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你的人生三階段論中所謂30歲是文學的人生,我認為,這是把30歲的人對社會發(fā)展和人生前途的思維還充滿理想和浪漫的色彩和文學的形象思維空間性和形象塑造的多樣性作了比照。至于哲學的人生,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實證明:即使到了60歲的多數(shù)人,也還是很難達到哲學境界,有的人到死也達不到哲學的境界。能達到哲學境界的只有極少數(shù)人,比如,中國的老子和佛祖釋加牟尼就達到了哲學的境界。 其實,平常人過日子也沒有想得那么復雜。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俗語,對于過好往后的日子倒是說得很實用。套用孔子的觀點說,15歲學習是為日后謀生;30歲必須要有安身立命之本,是因為上有老下有小;四十歲還犯糊涂、甚至常被人蒙蔽,那是很危險的。 至于說到“一生和一步”的關系;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中說得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是以發(fā)展變化的觀點,論證任何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消亡是一個過程,是由量變到質變的。您看,中國的第一位哲學家,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已經(jīng)認識到事物變化的哲學關系。
|
贊美生命 共筑城市
2002-2016